在牙体修复中,窝洞制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修复物的质量甚至成败,是牙体修复的基础,因此受到极大的重视。一个窝洞制备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是否合理、得当,但牙科医师对这一问题往往认识不足。由于已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常规模式可循,有些牙科医师往往在理论上承认其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并不重视,对一些细节上的变异考虑得更少。实际上,牙体修复相当于一项工程,窝洞设计相当于施工蓝图,而制备则是其具体实施与完成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制备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甚至每一具体操作,均应严格遵循设计所规定的原则,达到设计所提出的要求。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牙具体情况对原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改,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实情,从而更好地保证修复的成功,但是上述修改,也应在符合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由此可知,设计不仅是窝洞制备的依据,而且具有规范窝洞制备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在回顾牙体修复学
的发展史时体会尤其深刻。
19世纪中叶,牙体修复尚处于初创阶段,在长达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状态,操作粗放,既无一定洞形要求,也无具体规范,全凭术者个人经验,材料的应用也杂乱无章,严重制约了牙体修复的发展。直至19世纪末,G.V.Black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龋的好发部位、破坏形式和相应的牙体解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临床上对修复物所提出的抗力、固位等要求与材料性能(主要是银汞合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一个完整的修复体系,在系统阐述有关原则的基础上,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窝洞设计、制备与材料应用的基本准则和具体要求,使牙体修复走上了一条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证明其确实卓有成效,为现代牙体修复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迄今其原则仍然适用,只是在要求上更具科学性,更加重视每一环节的理论根据,尤其强调现代牙体修复学所具有的多种学科、多种专业知识相互为用的性质。现代牙体修复学除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外,还包括了材料学、生物物理学以及计算机辅助功能应用等,使牙体修复学的理论基础更加广泛、充实、合理,更加符合生物学原则,修复物的设计和制作更加精密,学科的整体水平也随之得到全面提高,向更高层次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有关洞形变异的问题。
本文主要涉及银汞合金修复常规洞形的变异及其科学依据。严重缺损的修复(如钉固位)与复合树脂等牙色材料的修复,在方法上,尤其是固位机制方面属另一修复体系的范畴,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以及仿形铣制修复物(copy—milledrestorations)则系一种全新的修复体系l除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嵌体相似外,设计细节和制作过程与常规修复迥然不同,均不在本文阐述范围之列。
现代牙体修复学通过对构成其主体的牙齿组织从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缜密的综合研究以后,取得共识,得出牙髓—牙本质器官(pulp—dentinorgall)或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dentincomplex)的理论,作为其必须遵循的生物学基础。根据这一理论,牙本质和牙髓组织不只是密切毗邻的组织,而且是一个器官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牙髓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