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病学的进展
核心提示:
一、基础研究
牙髓病方面引人注目的发展是牙髓生物学(pulpbiology)。该学科自凹世纪刃-60年代起开始形成,并日益受到重视。1970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牙髓生物学会议,自此,牙髓生物学这一名称正式确立。1975年,国际牙科研究会成立了牙髓生物学组。有些国家已设立了正式的课程,以美国芝加哥minois大学牙医学院为例,牙髓生物学是两年牙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具体内容包括:
1.正常牙髓、疾病牙髓与牙周组织的关系。
2.牙髓神经、微循环、牙髓防御机制。
3.创伤、药物和牙体修复对牙髓组织的影响。
4.尖周组织的愈合和修复。
&
nbsp; 5.尖周组织病变的病理学。
1991年,我国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学院成立了牙髓生物学实验室,使这方面的研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大大促进了我国牙髓病学的发展。6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为我国牙髓病学专业学科目录的建立和牙髓病学专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利用牙髓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在牙髓细胞生物学,牙髓微循环、牙本质、牙髓的神经分布和生理变化,牙髓、尖周病的免疫和炎症介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10个年龄组离体牙牙髓、尖周组织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牙髓细胞的数量,每10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牙髓血管密度和神经分布,每20年有一个明显变化,36岁以上者的牙髓,50%有退变,60岁以上者的牙髓,100%有退变;炎症牙髓中微血管的数量为正常牙髓的2.27倍,炎症牙髓中血管直径约为正常牙髓血管直径的6.83倍;牙髓炎时,丙二醛、脂质过氧化自由基、5—羟色胺、前列腺素E2等均有程度不同的升高。
事实证明,牙髓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牙齿痛觉传导,牙髓组织的修复,牙齿各组成部分的发生、发育和增龄变化等机制和规律,最终指导牙齿疾病的防治实践。
二、解剖学研究
牙髓病治疗中,只能看到牙冠和髓腔,对牙根和根髓的情况全靠解剖知识来判断。不具备良好根管系统解剖知识的口腔医生,操作中有很大的盲目性,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可能造成牙体组织不可逆性的医源性破坏。因此在牙髓病诊治过程中,应强调牙齿内层解剖,即强调根
管系统形态的重要性。
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各国各地区的人,在牙齿的根管数目、长度和侧支根管、根尖分歧出现率等方面都可能有差别,所以牙髓病学专业的医生应熟悉本国本地人群牙齿的内外层解剖特点。对中国人16类(各类均超过100例),共1769个恒牙采用透明牙技术进行研究,发现了不同牙位牙齿的根管数目和分合规律,提出了全新的根管形态分类法,简明易记。对中国人14类(各100例)共1400个牙,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了根尖孔大小、形态、数目、部位,以及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对根管的充填有指导作用。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