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资讯中心 Topics
口腔科消毒室护士的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
作者:佚名 日期:2010年11月1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核心提示:【摘要】 目的 通过对口腔科消毒室护士的职业暴露,进行自我防护,杜绝院内感染和职业感染的发生。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社会上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方法 强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防护措施。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口腔科消毒室护士的职业暴露,进行自我防护,杜绝院内感染和职业感染的发生。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社会上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方法 强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防护措施。对在日常操作中注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慎独精神的培养,强调消毒室护士在回收用过的污染物品器械时必须带防护用具:帽子、口罩、面罩、手套、围裙等,避免在消毒清洗过程中的飞溅污染,对用过的锐利器械连同治疗盘一起收回避免走动传递时的相互刺伤。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立即处理伤口及时上报院内感染科采取预防处理,做到人人都熟知应急处理程序,提高对HIV、HBV、HCV的高度重视。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按操作规程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定期做好各种监测。(1)化学检测对各种器械包、储物容器贴有灭菌指示卡或3M胶带灭菌后看有无变色。(2)生物监测对高压灭菌器进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监测。(3)严格标明物品的开启时间。(4)质量控制随时抽查发现问题随时修改。结果 多年来通过护理人员自觉主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认真执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没有引起护理人员自身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结论 因口腔科器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污染比较严重。消毒室护士承担着回收消毒灭菌工作,污染的器械对护士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据统计口腔科医务人员因接触HBV患者发生污染机会可增3~6倍。口腔科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2],是感染HIV、HBV、HCV 的高危人群。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无法确定每个就诊病人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我们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口腔科;消毒室护士;防护

口腔科是医院交叉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消毒室是口腔科器械回收发放的重要部位,也是口腔科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口腔科器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污染比较严重,消毒室护士承担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污染的器械对护士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消毒灭菌不彻底直接造成院内感染和疾病传播。为了杜绝院内感染和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强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 理防护措施,最大限度控制院内感染发生,把院内感染控制在零。强化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医疗质量和职业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强化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杜绝减少职业危害和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1 消毒室护士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主要病原微生物包括HIV、HBV、HCV等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口腔科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受到污染的器械,护士在回收消毒清洗传递过程中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而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较严重的国家,乙肝病人唾液中HBsAg阳性率为50%~60%,说明通过病人唾液、血液而引起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大[1]。口腔科医务人员接触HBV患者发生污染的机会可增加3~6倍,口腔科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 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2],是感染HIV、HBV、HCV 的高危人群[3]。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无法确定每个就诊病人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我们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1.2 潜在因素 特别是经过病人唾液、血液污染的器械如口腔科专用镊子、探针、拔髓针、洗髓针、扩大针、注射空针等,在回收分类消毒清洗过程中不慎被刺伤都会造成感染机会。据统计护士在针刺伤中占80%,因血源性传染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0%。

1.3 各种消毒液的应用 常用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对地面、物品、空气、桌面、消毒使用等都会引起工作人员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造成化学物品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
    下一篇文章: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和改进措施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以下是对 [口腔科消毒室护士的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关于我们广告业务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kqq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口腔医学网 | 牙周炎 | 口 腔挂图 | 牙齿矫正 |